只要亮亮白天有不小心撞到或是大哭,每次都會擔心她晚上會做惡夢
但”市面上”可種款式的資深媽媽幾位長輩們總會講出「要收驚」「怕丟ˇㄍㄧㄚ」😱的專有名詞
因此上網爬文了一下,也讓自己長知識有預防性的知道亮亮若睡著後是做夢還是受驚嚇,至少能做簡單判斷及安撫
分享給各位☺️希望各位的孩子都不要遇到這兩種情況最好😏
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
碰到有這類問題來求診的家長,超人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通常會先問三個問題:
1._請問孩子大哭的情形,是發生在夜晚的前三分之一,還是後三分之一?
2._請問大哭的時候,孩子是閉著眼睛哭,還是睜開眼睛哭?
3._哭完之後,孩子是很快就睡回去,還是過一段時間仍害怕得睡不著覺?
這三個問題的答案,如果都是前者:「發生在夜晚的前三分之一,閉著眼睛哭,哭完之後迷迷糊糊,接著又睡回去」,那麼根據我的判斷,大概是屬於夜驚的範疇;反之,「發生在接近清晨,哭著找媽媽,很害怕的說有怪獸,不敢再睡回原來的床了」,那麼,應該就是惡夢無誤。
夜驚類似夢遊,事後不會有印象
夜驚跟大人的夢遊類似,都是發生在熟睡的時期,也就是夜晚的前三分之一時期,孩子尖叫時並沒有意識,事後也不記得。除了尖叫之外,夜驚也可能伴隨呼吸急促、心跳加速、盜汗等等症狀。另外有些孩子在生病發燒的時候,也特別容易有夜驚的情形。
雖然夜驚發生的平均年齡是在四歲之後,但不代表四歲之前就不會出現。四歲前的夜驚有另一個名字叫做「覺醒混淆」,尖叫哭泣時雖然可能會稍微張開眼睛,手腳生氣得揮舞,但家長不論怎麼安撫,通常是徒勞無功,最後寶寶是莫名其妙的自己又睡著了。
不過,若要討論該如何「治療」夜驚,恐怕有點言之過重了,因為夜驚寶寶並沒有「生病」,這只是一個正常的睡眠反應。但是的確是有一些方法,家長可嘗試看看,來減少夜驚的次數:
每天睡眠時程要規律。
_睡眠環境儘量固定,不要經常換來換去。
_白天儘量降低孩子的焦慮情緒,這些壓力有時候來自於家庭,有時候則是學校,或者刺激的電視節目與平板遊戲。
_積極治療鼻塞,改善孩子的睡眠品質。
_小心有些感冒藥,也會引發夜驚的現象,可以停藥試看看。
_如果上述方法能處理的都做了,還有一招可以嘗試,就是先觀察孩子每天發生夜驚的時間點,在發作之前選擇一個時機,輕輕叫醒孩子,喝杯水,再讓他回去睡。這樣也許就會跳過夜驚的事件,以減少發作頻率。
至於發生在後半夜的惡夢,應該每個人都有經驗吧!有時驚醒後,還可以敘述夢境裡的怪物,或是令人害怕的劇情。通常作惡夢的孩子會眼睛睜開,找媽媽抱抱,這時候請不吝給他們擁抱,告訴孩子你在身邊保護著,不用害怕,並且陪伴他們再次入眠。千萬不要鐵石心腸的告訴他們「乖乖回去自己睡」,這對孩子的心理是很大的傷害。
睡前兩小時避免3C刺激
如果有反覆作惡夢的情形發生,家長必須要警覺背後可能的原因,並且積極的處理之,比如可能在學校被霸凌,或是家中氣氛讓他感到焦慮不安等等。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安撫玩偶陪伴入睡,並建立溫柔且規律的睡前儀式,這些都是減少惡夢的方法。特別切記,睡前兩小時應嚴禁看電視,或玩刺激的平板遊戲,以免大腦亂糟糟,造成惡夢多多喔。
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🔸🔹
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、睡眠中心黃彥霖臨床心理師表示,夜驚的發生時機,通常在寶寶剛入睡30~60分鐘內,也就是當寶寶剛進入熟睡階段,卻發生短暫甦醒且無意識而哭鬧的情況。不過,夜驚比較容易安撫,且寶寶入睡後,隔天醒來通常對昨晚發生的事情毫無印象。
然而,惡夢則為「夢靨」,是寶寶在經歷一個恐怖的夢境下所發生的意識幻境。而發生時機則是於作夢狀態,被夢境給嚇醒。父母通常需要花較多的力氣去安撫寶寶,因為,對寶貝而言,夢中的經驗相當於一個真實的經歷,所以印象也非常深刻而難以忘記。參見「惡夢與夜驚之比較分析表」所示。
※惡夢與夜驚之比較分析表:
然而,惡夢則為「夢靨」,是寶寶在經歷一個恐怖的夢境下所發生的意識幻境。而發生時機則是於作夢狀態,被夢境給嚇醒。父母通常需要花較多的力氣去安撫寶寶,因為,對寶貝而言,夢中的經驗相當於一個真實的經歷,所以印象也非常深刻而難以忘記。參見「惡夢與夜驚之比較分析表」所示。
※惡夢與夜驚之比較分析表:
然而,惡夢則為「夢靨」,是寶寶在經歷一個恐怖的夢境下所發生的意識幻境。而發生時機則是於作夢狀態,被夢境給嚇醒。父母通常需要花較多的力氣去安撫寶寶,因為,對寶貝而言,夢中的經驗相當於一個真實的經歷,所以印象也非常深刻而難以忘記。參見「惡夢與夜驚之比較分析表」所示。
※惡夢與夜驚之比較分析表:
比較 | 惡夢 | 夜驚 |
發生時機 | 下半夜熟睡入夢時,被惡夢嚇醒 | 剛入睡30~60分鐘內,短暫甦醒 |
發生原因 | 真實經歷一個恐怖的夢境下所發生的意識幻境 | 原因不明 |
主要差異 | 不易安撫 | 容易安撫 |
處理方式 | 因寶寶深怕夢境再現,故會抗拒再度入睡;家長此時應給予口頭安撫、擁抱、撫慰寶寶並給予充分安全感後較易入眠。 | 哄抱寶寶不多久,即可入眠。 |
嬰兒會作夢嗎?
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、睡眠中心黃彥霖臨床心理師表示,據科學研究報告顯示,在0~1歲的嬰兒期的小寶寶,其實是會做夢的。而且,寶寶進入夢鄉的情形,可說是超過他本身睡眠時間的一半以上。
然而寶寶到底作了哪些的夢呢?黃彥霖說,基於寶寶年紀還小,實在無法以口語表達,再者就目前研究技術也難以證明,究竟寶寶到底作了什麼夢。
不過,推測來說,寶寶的夢境應該與他日常生活中,以感官經歷與接觸的一切事物有關係,包括聽見的、看見的、聞到的、情緒感受的事物在內,最後被寶寶的意識拿來作為夢境內容的取材與串連。
嬰兒作夢的年紀
黃彥霖臨床心理師表示,事實上,寶寶打從出生那一天起就會作夢,而研究推論的時間更早,認為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約6個月大時,就已經有「作夢的本領」了。只是寶寶作的夢,到底是些什麼「長相」,我們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科技與醫學可證實得知。
寶寶的夢有色彩嗎?
寶寶的夢境是彩色還是黑白的呢?由於嬰兒的視覺發展,在不同的年齡階段,視覺細胞的辨識能力也有所不同。因此,對剛出生的寶寶而言,視覺神經尚未成熟,所以,黃彥霖表示,科學理論推測,寶寶夢境可能都是無色彩的。
黃彥霖補充說,必須要等寶寶的視覺發展到能夠看見外在的世界,並開始有了對色彩的接觸印象後,寶寶的夢境才有可能逐漸演而為彩色世界;而這個階段,大約在寶寶4~8個月的這一段時間。
因為寶寶的視覺細胞屬於階段性成熟,最初嬰兒只能從雙眼感受到外在的明暗,接著發展為逐漸可以看見物體的移動現象與影像輪廓(寶寶4個月眼睛可追隨物體移動),然後漸隨著年齡發展視覺逐步成熟,夢境的內容可能更具象。
然而,在寶寶視覺神經尚未發達以前,聽覺神經卻可醞釀出寶寶的夢境。黃彥霖表示,例如寶寶在睡夢中,聽見媽咪和爸比的說話聲音,及外在的巨大聲響等,當聲音進入聽覺系統傳達至大腦,就能編織為主要夢境。因此,剛出生的小寶寶,夢境多是由聲音所構築的。
黃彥霖打個比方說,當寶寶聽見媽咪輕柔的說話聲、哄寶寶的溫柔語調時,這時寶寶的夢境和情緒,就可能呈現一片祥和;相反地,如果外在聲音,帶有激烈情緒爭吵、突發的巨響等,也能帶給寶寶恐懼與驚嚇的內在經驗。
這就有點類似胎教的推論,原因就在於寶寶的聽覺發展優於視覺先成熟的緣故(寶寶還沒出生,聽覺神經就已發展完成);因此,往往胎教專家也一致認為,寶寶在媽咪的肚子裡,就已經能夠聽得見外面世界的各種聲音。所以,美好的聲音,相形下就能夠帶給寶寶美好的體驗,也較能給予寶寶舒適的美好夢境。
不過,各種不同的聲音出現時,到底對小貝比來說,哪個是舒服或不愉快的呢?黃彥霖治療師表示,對聲音的感受性到底如何,和寶寶的性格有關。例如,喜歡搖滾樂的寶寶,就有可能覺得這樣的聲音對他而言是舒服的,反之,不喜歡搖滾樂的寶寶,就會感覺不愉悅,這是與嬰兒天生的氣質傾向有關。
怎樣判讀寶寶作惡夢?
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。對年齡較大一些的寶寶來說,似乎也沒什麼不同。當寶寶白天所經歷的一切,曾有不舒服、不快樂的印象時,夜裡的夢境也可能浮現出比較不愉快的夢境,也就是所謂的惡夢。
當寶寶作惡夢時,外觀上有什麼明顯的反應或表現嗎?黃彥霖臨床心理師表示說,通常作夢的情況下,父母會發現,將孩子喚醒的過程中,四肢會呈現較癱軟的情況。因為,在夢境意識深沈集中的時候,大腦會釋放訊息給身體的肌肉神經,讓肌肉張力表現出鬆弛狀態。
但是,有些例外的是,若寶寶作惡夢,同時把夢境狀態反應出來,例如睡眠狀態下拳打腳踢、哭泣、喊叫等情形時,則表上述大腦功能與平日有些異常,才會使寶寶運用面部表情、聲音及四肢等肌肉張力一一表顯出來。
黃彥霖也表示,通常寶寶在作夢的階段中,容易有眼珠不停轉來轉去的情況。有些情形下,甚至有寶寶也會講夢話或微笑,那些均是在反應寶寶夢中所經驗到的部份訊息表現。而這些就是寶寶作夢時,較容易供家長判讀的種種現象。
轉自
健康醫療網:
https://m.healthnews.com.tw/news/article/13105
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來 閒妻VK的543 按讚喔!
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來 閒妻VK的543 按讚喔!
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來 閒妻VK的543 按讚喔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