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terrible two/為什麼會有terrible two
一個帶孩子很有經驗的老太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:「小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的時候,麻煩就開始了。」
長輩說「三歲豬狗嫌」,國外則以trouble two來形容這些令家長不知所措的情況,你家是否也有2~3歲的孩子出現這些行為,而你是如何處理這些情境呢?
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,正是兩歲左右。英文中對此則早就製造了一個專門的詞組--「terrible two」。
"Terrible Two" 其實是個不太準確的名詞,這個叛逆的年齡,從15 個月到五歲都有可能。
覺得要開始把孩子當大小孩看了!不能用嬰兒方式對待!
而且需要所有身邊所有家人都要配合~!不然的話可能會造成所有人都寵小孩,然後最不聽媽媽的話!這是應該是所有當媽媽的心聲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面對第一個反叛期,父母的3種NG作法:
1.給孩子貼標籤
當孩子挑食而把青菜吐出來,父母訓斥:「你每次都挑食,真是個任性的小孩!」其實孩子也是有不挑食、聽話的時候,但父母經常怒斥指責孩子「每次都挑食」、「是個任性的孩子」,除了會讓孩子失去自信,也會認定自己是個挑食、任性的人,反而日後挑食、任性的狀況就會更明顯了。
2.孩子哭鬧,父母就妥協孩子在百貨公司看到喜歡的玩具,對著父母說:「我想要那個玩具!」媽媽說:「我們家裡有類似的玩具囉。」孩子堅持就是要那個玩具,後來哭到趴在地上大吵大鬧。如果最後父母還是因為拗不過孩子而買了玩具,就會讓孩子有了「只要大吵大鬧,就可以拿到想要的東西」的連結,未來孩子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的可能性就會增加。
3.高壓命令,恐嚇威脅父母凡事都說「不可以!」的高壓命令及指責處罰,不僅會消磨孩子的自信和勇氣,在充滿挫折的家庭經驗中會加深對立反抗、消極退縮、優柔寡斷等等的狀況,父母以為自己管得還不夠嚴厲又加重高壓管教及處罰,形成惡性循環。
父母陪伴孩子的5種可行方式1.理解及尊重孩子
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想法及感受,倘若孩子的對立行為是合理的,以安全為前提,讓孩子有選擇的自由空間,父母不須處處設限。例如:我想讓孩子穿粉紅色皮鞋,但小桃想穿綠色的涼鞋,後來想想其實也不需要強制孩子的穿著打扮一定要符合我的審美觀。
2.以言語、行為稱讚和鼓勵孩子小桃到超市都想要幫忙推推車、提籃子、買東西,我都會跟他說:「謝謝你幫忙提籃子/買東西/推推車,媽媽買東西變得好輕鬆,你幫我好大一個忙」。肯定孩子的行為,不僅讓他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,從中培養「我可以對別人有幫助」的自信。依照Adler學派的親職教育來看,父母的鼓勵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尊、有價值的不二法門。
3.教導孩子「可以做的事」大人一直將「不可以」掛在嘴邊,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危險、令人不安,久而久之變得畏縮害怕、不願挑戰與嘗試。與其凡事只說「不可以」,不妨將焦點放在「可以做的事」,例如:小朋友在遊戲室一直拿球丟人,可以說「不可以把球朝著別人丟,別人會痛喔!你可以把球丟在籃框裡面。」讓孩子知道不正確的行為,以及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,孩子就不會無所適從。
4.運用「我..訊息」有效的表達當孩子在百貨公司因想買玩具而大聲哭鬧,家長先以平和的語氣對小朋友說:「我在你旁邊,等到你不哭為止」,等孩子心情比較平復,可以跟孩子說:「媽媽剛剛看到你大吵大鬧給別人困擾,心裡覺得好難過,希望你以後不要再這樣了。」透過「我…訊息」的技巧讓父母示範對事不對人的溝通方式,也能避免情緒化訓斥的指責。
5.運用繪本引導孩子覺察及辨識情緒2~3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增加自我意識,然而受限於語彙表達能力以及情緒的覺察辨識還不成熟,因此經常以哭鬧等方式來表達。父母可以選擇一些與基本情緒有關的繪本,以生氣為例,可運用《生氣湯》、《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》等繪本,協助孩子覺察自己生氣時的表情和肢體動作,並與生活情境作連結,協助孩子覺察及辨識自己的情緒。
2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語言發展階段,思維比語言先行。在他想要某件東西而得不到時,都會感到惱火。當孩子由於缺乏語言表達而產生挫敗感時,就會表現得反常了。這時非常需要家長的理解。要想幫助孩子,媽媽的首要任務是和他說話,傾聽,再說話。孩子的感情得到表達,心情就會隨之平靜,自然就不會再哭鬧了。
* 有名的兩歲寶寶特色之一﹣﹣ 鬧情緒(tantrums),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?
﹣肚子餓了
﹣累了
﹣生病
﹣過度敏感(在剌激過度的環境,如太多陌生人,太多聲音等,把小孩帶出去就會好了)
﹣你可以不理他,但大原則是他的鬧情緒方式沒有傷害自已或別人
﹣你可以坐在他附近陪他,有些小孩在大人陪伴的情況會比較快安靜下來
﹣先不要跟他講話或講道理,等他自已安靜下來。
﹣在確定他安全的情況是可以暫時離開房間的
X ﹣不要用一些可能增加他錯誤的能力感的方式,比如,他一鬧情緒我們就讓步了(1的情況除外),或反應過度
X﹣ 不要去處罰他
X﹣ 不要在公共場所處理(可以帶到比較安靜的角落,如餐廳外面)
情感是隨著語言的發展,隨著孩子對詞匯的理解而產生的。滿意、高興、有趣,對他們來說統統是「舒服」。生氣、沮喪、嫉妒、傷心,對他們來說統統是」「不舒服」。因此媽媽要教孩子表達情感,如果孩子理解了「生氣」的意思,當他生氣時,他會說「我生氣了」,而不會用扔玩具、打人,或是咬人的方式來表示他生氣了。
當孩子鬧脾氣時:
﹣讓小孩選擇他們喜歡的地方,可以進行他的“安靜休息時間“ (quiet break), 請他們覺得自已可以不哭了或安靜了再出來
-教他們如何鎮定下來的方法, 比如,深呼吸
﹣ 如果小孩不接受你的指令時,問他,“你要自已去你的安靜休息區嗎?還是要媽咪抱你過去呢?”
﹣記得:不要處罰,也不要獎勵
﹣如果你不能接受“不要“的答案時,就不要問問題,直接講就好了。
﹣給小孩選擇A或B時,他們常選的是後面那一項,所以可以把你比較想要的選項放後面。
﹣小孩大約三歲才慢慢懂得分享的意思,之前不要強迫他們學習。
﹣不要強迫小孩躺在床上睡覺,可以給他們準備一個“睡前遊戲箱“,當你很累時,躺下來, 讓他們在你身邊玩。
﹣ 小孩不刷牙?可以試試讓他們刷你的牙,你再刷他們的牙
﹣可以買變色牙膏,如果口腔還有殘留的糖份就會變色
[註:如果他哭了,可以說話安慰他,不然餅乾的事說一次就好, 不要一直重複」]
Part II
It's the parent's job to set the boundary.
If the child test the boundary over and over again, the parent has allowed it."
這是一個幼兒心理學家的名言:”小孩子天生就是會測試父母底線,這樣,他才知道自已的份際在那裹啊!
設好底線在那裹, 是父母的工作。
如果小孩一再的測試父母的底線, 不要懷疑,是因為父母容許他這樣的行為,他才這樣。“
我們每個人都有天然的個性,有人會偏向嚴,有人會偏向太寬,先了解自已是那樣的父母, 容易嚴的父母,可以在鏡子前多練習笑容,想像孩子看到你兇巴巴的臉,本來已經很難控制自已的孩子是不是更害怕了?
比較容易太鬆的父母,記得多讀一些如何設定底線的文章。
比如: “你要停下來不玩了𠳕?還是你再把它撞到桌子我就把它拿走了?”
只講一次, 下次就是“手到人到“, 把東西拿走了
以上整理希望對各位父母有幫助喔!
若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到 閒妻VK的543 按讚喔!
留言列表